近代最早出洋的中國科學家 2002.3.2 9:46:10 AM 納國昌
摘自《伊斯蘭文化研究》1999年第五期 ——回族穆斯林學者馬複初
" ... 馬複初在《朝覲途記》最後留下一條彌足珍貴的史料,記載百餘年前中國至阿拉伯海上交通途程,正常或非正常情況下所需時日、船資,當時緬甸銀幣(盧比)和阿拉伯銀幣(第亞勒)的重量,既反映當時物價情況,也填補了清代對外交通的一項空白:
至是,始知朝覲有二途:一路由阿瓦(緬甸),一路由北塞(取道廣西北色溯珠江至廣州啓航)。由阿瓦(曼德勒)以船行于海(伊洛瓦底江),順水至漾貢(仰光)若水行得力,半月可至;或水弱(枯水季節),須一月,船價十枚銀錢,資用在坐船人。然後由漾貢以大船行至鹹海(印度洋),風順二十日猶多,無風或有烈風,一月或數月方至(孟加拉),至於資用在坐船人。船價每人十枚魯屏葉(盧比)。魯屏葉,銀錢也,重三錢。邦戛拉(孟加拉),在西北。由邦戛拉至淳德(吉達港),乘巨船行于大海中(阿拉伯海),西向而行,風順,四十日至,速者也;或兩月,或七十日,中等也;若風不順,或無風,四月、五月不等。船價每人十枚第亞勒。第亞勒,銀幣也,重七錢。若攜帶多貨物,二十枚第亞勒,資用在坐船人,柴火在船家(乘客炊飯由船主供應燃料)。
一百五十年前的中國至阿拉伯半島的海上交通途程,是馬複初親身經歷。另一條“天方北路途程”,則是他通過訪問所記載,大體是沿襲古代“絲綢之路”,詳記“站口”(漢代每三十裏設驛站,歷代相沿襲)。對研究歷史地理沿革,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。
由嘉峪關出發,經新疆哈密、吐魯番、焉耆、阿克蘇、喀什市進入中亞,經安集延、浩罕、塔什幹、撒馬爾罕、布哈拉進入伊朗什葉派聖城馬什哈德,再經德黑蘭(安息)、哈馬丹、巴格達進入巴勒斯坦境內,繼經特拉維夫,雅法進入聖地。
顯然,這條路線馬複初沒有親身經歷,而是通過訪問所記錄。"
http://www.islam.org.hk/big5/islam/ReadNews.asp?NewsID=204&BigClassID=51&BigClassName=%A4%A4%B0%EA%A5%EC%B4%B5%C4%F5&SmallClassID=78&SmallClassName=%AD%AB%ADn%A4H%AA%AB&SpecialID=0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