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

2010年7月5日 星期一

宣教士的誕生

克理回憶說:「我的自尊心比我的知識多了千百倍。每次討論,我總竭盡嘲諷之能事,最後下定論的一定是我。雖然我的理由不充分,卻總會編出一些正面的道理,慢慢的佔上風。但是事後我知道,對方的理論才比較對,故漸漸的感到心裏不安,良心過不去。我卻絲毫不知,惟有整個心思意念的改變,才對我有益。」


-
威廉克理﹝1761年 8月17日至1834年 6月9日﹞,是一位英國宣教士和浸信會牧師,被譽為「近代宣教士之父」。他是英國浸信會差會的創辦人之一。在印度 塞蘭坡(Serampore)宣教期間,他將聖經翻譯成包括孟加拉文(Bengali)、北印度文(Hindi)和梵文(Sanskrit)在內的多種語言。
-

17世紀被莫臥兒帝國征服的孟加拉,是一個充滿階層觀念的地方.

孟加拉的壓力

*以下是撮自維基百科的資料作整理:
威廉克理感受到人民受欺壓,又活在貧窮無望之中.而這些疾苦,來自統治者的管治政策為主因.
在15世紀,孟加拉仍未立國,但,他的處境受到鄰近的大國影響著,包括四大古文明國之一的印度.而印度,在當時連連征戰,其中,莫臥兒帝國(1526年-1858年),帖木兒(Timur Lenk)的後裔巴卑爾南下入侵印度建立的帝國. 「莫臥兒」意為「蒙古」..版圖在其全盛時期,幾乎囊括整個印度次大陸,以及中亞的阿富汗等地.官方語言是波斯語,但是,統治者是有察合台汗國的蒙古貴族血統的突厥人,信奉伊斯蘭教.

-
當時的孟加拉
而帖木兒,察合臺語「鐵」之意,(1336年-1405年)是帖木兒汗國的奠基人.是成吉思汗七世女系子孫,父親名叫塔剌海,是渴石的一名埃米爾,即總督,巴魯剌思氏.但是,有學者認為成吉思汗世系之說不可信,因此,帖木兒應是突厥人,而非蒙古人.

據瞭解,唐代也有對孟加拉有歷史的記載:

在中國典籍中,孟加拉在《後漢書》作「磐啟國」;宋代趙汝適著《諸蕃志》中稱為「鵬茄羅」,國都「茶那咭」;元汪大淵著《島夷志略》作「朋加剌」;明馬歡著《瀛涯勝覽》作「榜葛剌」。

而在中國強世的唐朝,曾稱蒙古人為自己的弟,而自己則為兄.而與成吉思汗同其出現的色目人,(即色目人(「各色名目之人」)意色目相異,異樣相貌之人,是元朝時中國西部民族的統稱,也是元朝人民的四種位階之一,一切非蒙古、漢人、南人的都算是色目人。包括粟特人、黨項人、吐蕃人等。傳統的說法認為,在元代的社會階層之中,色目人的地位在蒙古人之下,漢人和南人之上。)

在不同時代,人民因著當權者的血統,而有著相應的社會地位.一方出現權力,另一方則出現地位下降,而階級觀念顯而易見!這是初其各統治者入侵屠城後的不二施政.是不公平,剝削,高壓和使特定的民族沒有出路!

-
克理威廉

克理因著他身體的緣故他不得已要停止他所喜愛的園藝工作,在經過一次家庭會議之後,他們決定克理應該學習當時英國正新興的工業--製鞋業,於是在他十六歲那年,由他的父親幫他尋找到鄰村的一個鞋匠師傅學習,但兩年後這個師傅突然去世,他改往Hackleton,名為 Clarke Nichols的師傅那裡學習,他學會了修鞋,也學會了製鞋。在他晚年回想這段日子,他並不因為工作內容的卑微,而感到羞愧。

他是一個既有好技術又誠實的工匠,每天辛勤的工作,但他仍不忘記知識上的追求,在他三十一歲之前,已經可以閱讀希臘文、希伯來文,荷蘭語、法語和英語等不同譯本。克理也學習去愛上帝,他成為一個熱心敬虔的基督徒,這是因為和他一起製鞋的同事John Warr,他是一個敬虔、正直、具有基督愛心的年輕人,John的生命吸引克理,他們一同工作、在晚上討論信仰的問題。並因著這位大他三歲的弟兄帶領,他也加入「不奉國教者(Dissenters or Non-Conformists)」的祈禱會。他真誠悔改,決心跟隨主。 他堅持人要完全跟從基督,並受了一節經文感召,「這樣,讓我們出到營外就他去,忍受他所受的淩辱(希伯來書13:13)。」他離開有政府保護不會受到十架淩辱的安利甘宗教會。

17世紀末到印度宣教

克理是第一位被差派出去的宣教士,後來又因他在印度所寫的書信,有使許多宣教事業的崛起,例如1795年成立的倫敦傳道會(London Missionery Society),就是一個超宗派聯合主辦的宣教事業,是回應克理的鼓勵建立的。

1801年 3月5日,第一本裝訂成冊的孟加拉文的新約聖經終於付梓,這是有史一來的第一冊孟加拉文聖經,也代表克理的這七年半的專心工作成果,也代表他的堅毅的精神獲得勝利,甚至有人說克理這個偉大運動—將聖經譯成全世界各種不同語文,的一個鼻祖。

http://www.weefish.com/ask/%E5%85%8B%E7%90%86%E5%A8%81%E5%BB%89


1793年,新差會派遣克裡和多馬(John Thomas)醫生,到印度加爾各答。

次年,克裡請求退出宣教士名單,因他受任Mudnabati藍靛製作廠的監督,在經濟上自給。他講道,教導,並開始翻譯聖經成孟加拉文。他的宣教異象,和英國的政策不能合轍,被迫離開英國殖民地地區;克裡挈家遷移到近加爾各答的丹麥社區塞蘭坡(Serampur)。

1799年,馬士曼 (Joshua Marshman,1768-1837), 和華德(William Ward, 1769-1823)等到印度與克裡同工。馬士曼出身織布工人,也是語文學者,後來成為更正教第一本中文聖經的翻譯者(1822年出版)。因為英浸宣會支援的經費有限,馬士曼夫婦創立了三所學校,其中二所教導歐洲人子弟,一所為印度兒童。克裡則在威廉堡大學 (Fort William College) 教授東方語文,繼續三十年;以所得薪資,加上馬士曼收的學費,後來發展了二十六個教會,一百二十六所學校,學生達一萬餘名。華德學過印刷及新聞,後奉獻勤修神學,參與宣道事工;是傑出的印刷者。三人同心合意,配搭洽當,是最理想的團隊,稱為"塞蘭坡三子”(Serampore Trio), 組成了獨立宣道會,並設有印刷廠,印發聖經及書籍。英國政治家,國會議員兼人權運動者衛博福(William Wilberforce)稱之為"英國的殊榮”。

克裡把聖經譯為孟加拉文(Bengali),北印度文(Hindi),梵文(Sanskrit),阿薩姆文(Assamese),及Oriya, Marthi語文。並將部分聖經譯成其他二十九種語文及方言,又編訂六種不同語文的文法及字典。加上與馬士曼合譯的,使印度共有四十四種聖經譯本。他們也把印度文學中的史詩,和中國古典文學,譯英文介紹給西方。

1800年,第一個印度教徒,受浸成為基督徒。 克裡不僅自己傳福音,更鼓勵印度信徒作宣教士;這在當時是嶄新的宣教戰略觀念。為了促進文化和社會福利,他首創印度的醫藥宣教事工,儲蓄銀行,並神學院,女童學校,和孟加拉文報紙。他也建立了印度第一所現代印刷所,造紙廠,和蒸氣火車。他也翻譯西方的農業及園藝書籍介紹到印度,並推廣農業改良試驗;於1820年,成立了印度農藝學會。

他關心社會問題。印度有個傳統的惡俗,就是把寡婦用火燒死,給亡夫殉葬,稱為"蘇替”(Suttee, 梵文作Sati);克裡深深恨惡,以為是極不人道。他得到了印度"大聖人”泰戈爾(Maharidhi Debendranath Tagore, 諾貝爾文學獎詩人泰戈爾的父親)的支援,1829年,正式禁除了這惡俗。

1834年六月九日,維廉克裡服事了遠方的人四十二年後,在印度塞蘭坡逝世。

他的宣教行動,激勵後來宣教差會相繼建立。他也編寫了孟加拉文字典及文法書,被尊為"孟加拉文之父”,留下了深遠的影響。印度的大詩人泰戈爾(Rabindranath Tagore, 1861-1941), 於1913年,成為第一個得諾貝爾獎的亞洲人; 他的得獎作品是詩祭(Gitanjali),是用孟加拉文寫成,後來自己譯為英文。

這位印度的使徒維廉克裡,為了遵行主的"大使命”,作近代宣教的先鋒,把一生奉獻給遙遠神秘的印度次大陸。環境是那麼困難,成就是那麼大,更喚醒了教會,注意從事宣教運動,所結累代的果子,無法數計。在他長臥之處的墓碑上,卻寫著:貧窮,可憐,無助的小蟲,我落在主慈愛的臂抱中。

http://www.cftfc.com/com_chinese/churchhistory/Big5/history/20.htm#威廉克裡小傳

-
後人對他的貢獻的陳述:
至死忠心

我是一個愚拙、可憐、毫無力量的蠕蟲,我睡在主懷中 (R.I.P.)

克理凡事順服神的引導,能到大學教書既是神的安排,他就下了最大的決心從事教育工作。要解決印度人民對信仰的冷淡和成見,只有對準印度的知識份子下功夫,神奇妙的使用克理去影響印度較高階級的人們。1806年克理當選為亞洲學會的會員,同年也晉陞為正式教授,因為克理的努力,他又陸續編輯孟加拉文字典、馬刺塔文(Marathi)字典和梵文(Sanskirt)字典。還不只這些,克理和他的同工們,也寫了許多的小說、寓言和法律的創作,並且將印度民間傳說的歷史軼事寫成專書,由Ward的印刷所承印《印度歷史文學與宗教鳥瞰》,成為研究印度問題唯一的權威有五十年之久。 神就是這樣使用克理在學術方面影響了印度全國形形色色的人。

克理也把聖經譯為孟加拉文(Bengali),北印度文(Hindi),梵文(Sanskrit),阿薩姆文(Assamese),及Oriya, Marthi語文。並將部分聖經譯成其他二十九種語文及方言,又繼續編訂不同語文的文法及字典達六種之多。在另加上與Marshman合譯的,使印度共有四十四種聖經譯本。他們也把印度文學中的史詩,和中國古典文學,譯成英文介紹給西方。另外克理為了促進文化和社會福利,他首創印度的醫藥宣教事工,儲蓄銀行,並神學院,女童學校,和孟加拉文報紙。他也建立了印度第一所現代印刷所,造紙廠,和蒸氣火車。他也翻譯西方的農業及園藝書籍介紹到印度,並推廣農業改良試驗;于 1820年,成立了印度農藝學會。

他也關心社會問題。早在克理任教九個月後(1802年)就開始調查印度利用宗教殺人的傳統的惡俗,就是把寡婦用火燒死,給亡夫殉葬,稱為"蘇替”(Suttee, 梵文作Sati);克理深深恨惡,以為是極不人道。他得到了印度"大聖人”泰戈爾(Maharidhi Debendranath Tagore,諾貝爾文學獎詩人泰戈爾的父親)的支持,經過他近三十年的努力終在1829年,正式禁除了這個駭人聽聞的殘忍舉動。

神給克理四十一年的光陰為印度服務。他比他在英國終身支持他的三位牧師長壽,也比在印度與他同工的Thomas,Ward都長壽。他在印度的長期居留期間,並無一次回英國休假。在他晚年,有時病的不能下床,他就在床上工作,他仍繼續聖經翻譯的校正工作。克理在世的最後的日子,有許多朋友和世界各地的名人都來探訪他。而有一則對話可以看出克理他真是一個謙遜的人。「Duff先生 ,你今天的話全部都是關於克理博士,克理博士,當我離世之後,請不要再說任何有關克理博士的事,而要多談談有關克理的救主。」

1834年 6月9日,威廉克理安息主懷,在他彌留的那段日子,他的心思充滿著對主的愛與敬畏:「我知道我所信的是誰,我知道他能夠保守我交給祂的,直到那日,但我想起我就要站在神的面前,而又想起我犯的許多罪時,我就害怕。」他心弦最後的顫動,還是對父神和對親友的感謝。克理在他的遺囑裡說「我吩咐,在未辦任何後事之前,先把我的債務全部清償,葬禮要簡單節省,請把我安葬在我第二個妻子旁邊,在我為他樹立的墓碑上空白處,勿加任何藻飾的刻上以下的句子:我是一個愚拙、可憐、毫無力量的蠕蟲,我睡在主懷中。

毫無疑問的,克理博士是現代整個基督教世界中一個偉大的人物,他的願意進入另一個世界,是多麼重大的事情,他不僅祝福了印度,也帶動近代宣教的開始。

http://www.hudong.com/wiki/%E5%A8%81%E5%BB%89%C2%B7%E5%85%8B%E7%90%86
-
詞解:

宣教士 - 就是被神的話語帶領的人;在神的愛中,以極多的愛、極多的信心,帶出神的同在;因為信心就是付諸行動的愛,而付諸行動的愛就是服侍,服侍的果子就是平安。因此將信心付諸實踐是很好的,那是從禱告而來的。 (德蘭修女, 權能故事 德蘭修女 Mother Teresa)
http://www.hourofpower.org.hk/data/livesofpower/read-005.html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